夏日炎炎,高柳上的蝉声响得正旺,女儿好奇地问:“爸爸,那是什么鸟的叫声?”
我脱口而出:“麻吉鸟!”
在我老家那儿的方言里,知了被说成“麻吉了”,发音如此,至于怎么把这个发音写出来,那可就难了。
不过有关知了的称呼,向来是各地有各地的特色。有叫“知了猴”的,也有叫“爬叉虫”的,还有叫“倔料拐”的。这几年走过很多地方,大家对知了的称呼真的是各不相同,又都别具一格,可以说,知了在方言这方面,无虫能出其右了。
小时候,最喜欢听知了叫。夏日的午后,别的鸟都热得躲起来了,只有知了“吱——吱——”的吟唱,从树梢间洒落下来,又声声耸入云霄,那声音扣人心弦,毫无间歇,仿佛拼劲了一生的力气。
在《庄子》中,知了又被称作“蟪蛄”,正所谓“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”,知了的生命活不过半年,它也只能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,尽情地高歌。
古人不了解知了的生活习性,以为它是树上的“朽木”化成的,又靠着吃树叶上的露珠为生,因此将它比作志向高洁的君子,不食人间烟火。
现代人都知道,知了在成为知了之前,其实一直以蛹的形态生活在地下,有一种叫作“17年蝉”的品种,据说会在地下整整17年,才会爬出地面,褪去蝉蜕,飞上枝头。
如果从生命的角度看待,能够在地下蛰伏数年,一出生便引吭高歌,至死方休,这样的生命仍旧值得被歌颂。
就像人,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;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,又或者许多人也无法做到这样的“韬光养晦”吧!
未来可期 美好有加......